第一百七十六章 杨柳含烟灞岸春-《大唐孤星之远东战争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纳兰妃雅与钟离错可比日有责任心多了,鄙视其一顿后,开始准备授课事宜。

    如此悠闲一日,第二日独孤心慈实在是憋不住了,呆在这儿,无聊不说,时不时的,钟离错、姚崇、顾梦等人均会来冷嘲热讽一番,遂拉着纳兰妃雅去灞河边游赏放风。

    游赏灞河自然就是看灞河柳了。

    灞河柳因灞河而得名,亦称灞柳。灞河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东家沟,原名滋水。春秋时秦穆公欲显耀其武功,成就霸业,改名“灞水”。全长两百多里,为流经西安东面之河。

    灞河横陈长安东隅,为东西交通必经之地,“此水最为长安冲要,凡自西东两方面出入陇、潼两关者,路必由之。”自古以来,灞水、灞桥、灞柳就闻名于世。灞河两岸从秦汉时期开始,广植河柳,每年春季柳絮随风飘扬,宛若雪花,“灞柳风雪”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。

    柳是一种极易成活的树木,具有随遇而安,到处可以成活的特点。离别时带上亲友折下的柳,到达目的地后随手插下,看见家乡的柳,自然会想到家乡的人。

    此外,柳还有祛祸避邪的作用。北魏学者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一书中说:“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,百鬼不入家”。正因为如此,“折柳送别”的风俗受到人们的重视。隋唐之际,国家统一,社会安定,经济文化交流频繁,“折柳送别”之俗逐渐转盛。“来迎去送,至此黯然。故人呼为断魂桥”。每当春和景明,灞桥一带垂柳依依,风景如画,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。诸人送别至此,多折柳枝相送,不知演绎了多少人间佳话,而文人墨客,也不知写出了多少千古绝唱。

    两人来到晴川广运潭边,远处的灞河堤坝如巨龙伏地,广运潭由于几日的春雨,并未见明显的水位落差,此刻水面上亦有几只舟楫行驶,船只过处,碧水泛起白色痕迹。

    潭水边的柳树垂下柔嫩如丝的枝条,在春风吹动下,远远望去像一团团随风飞舞的烟。一阵春风吹过的时刻,柳条便泛绿了,万万条的柳枝,密密的,细细的,远看就像是一片缥飘渺渺的绿烟微微游动的翠云;近看好似绿珠儿串成门帘;倘若钻进去,则宛若置身于奼女绿色的秀发当中。

    “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贺侍郎的诗句还真是传神”纳兰妃雅陶醉在这美的不像样的画境里。

    “汝是哪边的?怎能夸别人的诗句?三月了好不好?还二月春风呢?柳叶都那么大了?还不知细叶谁裁出?”独孤心慈嘟囔。

    “好好,汝的绝胜烟柳满皇都亦是好的”纳兰妃雅牵起情郎的手安慰。

    两人顺着潭边随意缓行,到了渡口,一只即将远行的船只停泊岸边,许多人拿着柳枝挥动,几个娘子掩面而泣,离别的场景很是惆怅。

    “杨柳含烟灞岸春,年年攀折为行人。好风傥借低枝便,莫遣青丝扫路尘。”独孤心慈随性吟诵,亦是感叹。

    “离别终是伤人心,某等不要离别好不好?”流求纳兰女帝化身忧伤小娘子依偎在情郎臂膀上。

    “某等要生生世世在一起”魔狼天星亦是郑重承诺。

    船只终于起航,送别的人亦是三步一回头,但终是人群散去空留几只水鸟翱翔烟柳中。

    良久,两人平复心情,看着大熊和杜莎莎戴着柳条编织的帽子嬉戏,终是沉醉在这晴日春光里。

    两人准备去渡口的酒楼中午宴,这儿还有一座是独孤心慈的产业呢?

    “汝还真是四处洒金,不过此次怕又被汝给赚到了”纳兰妃雅嬉笑情郎。

    未等独孤心慈回话,远处一行人驰马过来,独孤心慈看看,叹道“又有麻烦来了”

    来人打头的锦袍玉带,正是当今圣人燕隆基,后面跟着是春风得意的张说相公。

    要说此次张说相公职司并无多大变动,只加了集贤院学士,但耐不住压在头上的宋璟相公退了,朝中便有人呼其为首相了。

    “这两张到底谁是首相啊?”纳兰妃雅低声笑道。

    “要什么首相啊?圣人精着呢,不明确首相这是想坐山观虎斗啊,亦无那犟牛顶嘴,快活无边啊”独孤心慈亦是低声叙说。

    犟牛自然就是耿直的宋璟相公了,其辞去侍中后朝中依然有两位张姓相公,原中书令张说,现侍中张嘉贞。

    “汝等还真是逍遥自在,快活无边啊”圣人下马,开口即让纳兰妃雅想笑,自己的情郎刚说快活无边,立有人重复。

    “小凤凰,汝笑什么?跟情郎游赏,也不说回宫去陪陪皇后?”

    “皇后不是有圣人陪么?”独孤心慈立即反驳。

    “呃,汝这小子,某等饿了,觅地吃饭去”圣人无语。

    独孤心慈与跟着圣人的张说相公,冯元一大总管,裴旻大将军还有华师大的姚崇总务等寒暄两句,就领着到了广运潭边的自家酒楼。
    第(2/3)页